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进会:10个江南文化研究项目启动
提起“江南”这个概念,似乎很难给其一个明确定义,但试图阐释,却又发现“江南”包涵的内涵如此丰富。小桥流水、黛瓦白墙是江南,经济富庶、物产丰富是江南,文化绵长、教育发达也是江南……
时至今日,“江南文化”意味着什么?在当今,如何继承和发扬“江南文化”?7月12日至13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进会暨“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于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和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长三角9城市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松江文化艺术界人士等400人云集“上海之根”松江,聚焦“人文松江与江南文化”,交流学术思想。
会议现场
江南文化历史悠久
“江南”概念形成已经很久。明清时代,是江南经济发达,文化影响广泛的一个时期。昆曲产生于江南,苏州的服饰文化被称为“时装”影响全国,饮食文化甚至影响到北京……
“只要是新奇、新鲜、新样式的都是江南风尚,这种江南风尚,具体说是1500年一直到19世纪中期的潮流,是品位和身份,风雅的特殊象征。当时,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南风尚,影响辐射到日本、朝鲜甚至西洋国家。”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范金民从明清时代的江南文化着眼,论述了江南文化在全国乃至海外的影响力,探讨了形成江南引领时尚的原因和背景。
当时江南物产丰富,明朝初年,由江南提供的财政收入就占据全国的四分之一。在科举考试中,进士的数量也很多。范金民认为,经济势力雄厚、文化体系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等各种因素影响,让江南文化站到制高点,甚至可以制定标准,掌握话语权,让江南风尚风靡全国甚至远播海外。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则谈到运河文化在江南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水运成本较陆路低很多,江南水网密布,很早就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运河网,这是江南经济发展后来超过北方的重要原因。
他还提出了“泛江南文化”的概念,“传统江南文化是指江南水乡和水运相关的区域,但是实际上的文化认同,已经不是这样一个地理概念了。”他认为徽派文化、景德镇文化,甚至远至日韩,都和江南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研究江南文化不应仅仅局限于水乡,要研究它和各地地域文化的联系。”从这一角度而言,江南文化也是“一带一路”文明传播的载体。
近代融入红色文化因素
走过明清时代,在近代,江南文化中又融入了红色文化的基因。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江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瞿骏将江南红色文化和上海的关系概括为“上海辐射江南,江南塑造上海”。
上海近代工业繁荣,印刷业发达,最著名的维新报纸《时务报》设在这里,其他维新报纸如《农学报》、《译书公会报》等也设在上海;上海近代教育集中,新式大学、中学林立,有很多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轻人;上海有大量工厂,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都集中于此,集中了大量城市无产阶级工人;民国初年,上海政党与社会团体林立,是全国政党、社会团体活动最为多样、最为活跃的城市。
“这些东西既是上海红色文化的要素,大多数也是江南红色文化的要素。这些要素彼此联系,革命正是在这样互动过程中发展壮大。” 瞿骏说。
进入到新时期,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梅新林将江南文化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框架下看待,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无论是“江南”的区域概念还是“江南”的学术研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要跳出江南看“江南”、跳出中国看“江南”,对“江南”的区域版图、对“江南”的学术研究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
10个“江南文化”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本次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进会暨“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区“江南文化”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正式揭牌。《江南文化发展年度报告》《江南文化文献资料数据库建设》等首批10个“江南文化”研究项目正式启动。28位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委员、长三角九城市文旅部门负责人共同签订“江南文化”研究合作协议。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3日,一场专题研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十多位专家围绕江南历史文脉流变与江南文化传承创新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讨。在本次会议期间,众多专家学者还对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和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进行了调研;松江区还组织了非遗活动、书法等展示为本次研讨会助力。
据悉,去年松江区发布《加快推进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松江区“江南文化”行动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的部署,松江区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开展一系列“江南文化”研究,包括举办“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编撰“江南文化”发展年度报告、整理松江故事和松江民间文献、编撰《松江艺文志》、开展松江绘画与“江南文化”研究等14项工作。本次“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中共松江区委员会、松江区人民政府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中共松江区委宣传部、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区“江南文化”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