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医:从振兴中医到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四川,历史悠久、名医辈出。灿烂的巴蜀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一代代中医名家,滋养了丰富的川产道地药材,积淀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享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中医药传承发展,走过了一条从振兴中医到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之路。目前,全省开设有中医药类专业的院校27所;现有中医医疗机构6000余家,年服务量达1.1亿人次;中医药从业人员近20万人,现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等名医名家30余名;拥有原料药、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企业370余家。
全国第四次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拥有中药材品种7290种,常用中药材重点品种312种,占全国的85%,川芎、川附子、川黄连等86种道地药材享誉全球,自古便有“无川药不成方”的美誉。
传承发展 打开中华文明的宝库
翻开70年历史画卷,四川中医药发展引人注目。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这是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始建于1930年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是全国首批组建的六大中医药研究基地之一。1955年,蒲辅周、冉雪峰等近二十位中医大师奉调入京,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斐然,享誉全国。
1984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率先提出“振兴中医”,并印发《关于振兴四川中医事业的决定》。
1986年12月,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正式组建,这是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有独立管理职能的省级中医管理机构。在历次机构精简调整中,四川省委、省政府考虑到中医工作的特殊性,仍然保留了其人、财、物相对独立运行的组织架构,在全国起到了示范效应,也为全省自上而下的中医行政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起到了榜样作用。
200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并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总体目标,四川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快车道”。
谋篇布局 探索中医药发展新模式
“中医让我觉得很巴适!”从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到在社区就能看上好中医,65岁的高血压患者张大妈在成都市双流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了一把“VIP”的诊疗待遇。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慢性病管理、享受中医特色适宜技术。
但在过去,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缓慢、中医药产业多而不强、中医药文化氛围不浓,曾是四川中医药传承发展面临的“痛点”。
——2012年,四川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建成西部中医药发展的高地和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区域中心,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确立为发展目标。
——2015-2018年,我省先后成立了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小组,将中药材产业作为7个千亿级产业之一优先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纳入全省“5+1”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和中医药国际科技大会,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提升川药品牌。
——2018年,投入省级中医药专项资金2.33亿元,同比增长34%。同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全省各市(州)、区(县)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成为市直单位,巴中市、泸州市、芦山县等地因地制宜,建立中医药发展机构。其余市(州)均设立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健康委合署办公,县(市、区)卫健局有专科专人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全省中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2019年,省中医药局联合省委宣传部等省直部门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打造川派中医药文化标志和健康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川产中药材市场竞争力。
“在探索全面深化医改新路径过程中,四川省审时度势,注重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四川模式’,推动了全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说。
三位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牢牢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机遇,确立了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2018年开始,我省用3年时间重点支持10个省、市级中医医院建设中医医疗区域中心,100个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并在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角。全省还建立中医医联体462个,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
医疗服务的提升,离不开中医药人才培养。全国首位女国医大师刘敏如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如何让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传承下去,看到四川在这方面的努力,我感到很欣慰。”近三年,我省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名医战略、杰出人才工程和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项目等。建立各级各类传承工作室130余个,选拔700余名师承指导老师,培养继承人近2200名。建立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十大名中医为引领,省中青年名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骨干支撑的阶梯形人才发展模式。
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这是雅连,黄连的一种,是我们这儿的道地药材。”走进基地的人工智能大棚,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四川)基地雅安主基地负责人朱雅宁指着地上的植物说,“除了雅连,我们这里还有重楼、铁皮石斛、金线莲、白及这几种繁育困难的中药材。”这片占地222亩的基地自2013年建立以来,共繁育上述5种中药材种苗30万株以上,并繁育有桔梗、连翘、川明参等14种大宗药材1000万株以上,除此之外,还保存着麦冬等10个药材品种的53份资源。
近年来,四川不仅建成国家中药种子种苗基地和中药材种质资源库,还有15个品种、2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一。
“今天,体验了中医药特色诊疗,感觉太棒了!”在今年第二届“驻蓉领事官员走进四川中医药”活动中,刚体验了中医诊脉的一位领事官员说。活动中,美国、瑞士、新加坡等11个国家驻成都总领事馆20余名领事官员领略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我省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先后与德国、英国、罗马尼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批中医药中心,累计服务4万余人次。中医药已逐渐成为四川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发挥好中医药独特作用,建设中医药强省,为全国探索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经验,不负‘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谈及未来的发展,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