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文化聊城:那些藏于世间的动人故事
光岳晓晴、铁塔烟霏、仙阁云护、圣泉携雨
古甃铺琼、巢父遗牧、崇武连樯、绿云春曙
居于一方土地,爱上一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里悠悠流传的,是那些怦然心动的际遇。
聊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明朝,无数文人墨客曾前来咏诵他的美丽,并提出了著名的“东昌八景”(今聊城)。八景背后有着众多的歌谣、传说和典故,是聊城生活气息和灿烂文化的缩影。
“八景之说”,源于宋代画家宋迪,他以湖南潇湘一带的景物为题材,绘制了八幅山水图。自此,八景之风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它以生动的美学意蕴和独特的国风语言特色,记录下千百年来,那些关于景、关于人的美丽传说。
光岳晓晴
光岳楼,是昔年东昌八景之中,后人唯二有机会窥见当时胜景的一处。他如今位于聊城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734年),是我国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鼓楼阁之一。
光岳晓晴,指的是在风和日丽的早晨,登上光岳楼向东南远眺,峰峦叠翠于云烟中若隐若现,瞳瞳旭日,光辉迎人,环城的水带在阳光里闪动着金色的光,在一片繁华之中现出无边的秀丽和辉煌。
试想,若是明朝年间在此登高远望,当有村舍成群、阡陌交亘,田园小径蜿蜒,黄昏炊烟袅袅。将全城的盎然绿意尽收眼底,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
铁塔烟霏
八景的另一处幸存之景——铁塔烟霏,即护国隆兴寺塔。位于东关运河西岸、原护国隆兴寺东南角,是聊城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明永乐年间曾经倒塌,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僧人募捐重立。至今,五百多年的悠长岁月,风雷摧剥、地震摇撼,又陆续倒塌,因此重修多次。
虽然无法登塔,但此刻的我们所幸还能与古同瞻。铁塔十三层,高约三丈余。造型崇峻浑朴。据传,这铁塔初建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墓塔,后砖塔因遭到破坏,人们为了报答正果寺仁安长老的大恩大德,又在原塔基础上铸造了这座铁质舍利宝塔。千年来,铁塔不仅成为聊城历史的见证,而且给聊城增加了诸多光辉。
如今,无数迁人骚客曾叹咏过的美丽已在历史的长河里悄然湮没,只留下一行行描述供后人遐想。
“仙阁云护”是说万寿观的“昊天阁”,据记载,它木构砖砌、飞檐斗拱,气势磅礴。
“圣泉携雨”是古代帝王颛顼陵墓前的一口古井,传说它曾“能治百病”,庇佑过聊城的一方百姓;
“古甃(音同“昼”)铺琼”是指东昌府衙一口白玉石做的井,曾以美不胜收的潋滟水光打动过很多人;
“巢父遗牧”是历史上淡泊名利的“巢父”放牧的地方,寄托过祖先们的哀思和景仰;
“崇武连樯”是昔日聊城作为运河枢纽之地经贸繁荣的象征;
“绿云春曙”则是绿云楼之上惊艳了时光的晓雾飘渺,紫蔼升腾。
一座有历史的城市,是厚重的,更是迷人的。每一件前人的物什,背后都有一段值得被铭记的故事。
关于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收藏着更多值得记住的故事,也是来到聊城的你不能错过的地方。
隋代,京杭大运河从聊城境内西侧穿过;元代,会通河纵贯聊城的境内腹地。有水则灵,运河为聊城带来了交流、碰撞和繁荣。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线,反映和展示出了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绿釉陶俑、白瓷佛、黑釉炉,这些珍贵的文物虽不会说话,但已将历史穿在身上,等着后人的窥探。
除了运河文化博物馆,聊城的繁荣和兴盛还有很多其他的见证者。位于聊城南部、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即是其中之一。它始建于乾隆八年,由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兴建,前后耗时66年,投入六万两白银之巨。
会馆以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进行排列,按中轴线两侧均衡分布,有山门、过楼、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等部分组成,大小房屋160余间。最值得一观的是它在内部装修上的考究,每一处石碑、木柱、匾额上,都镌刻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和文字。大到作为柱础的石雕狮子、大象和麒麟,小到额枋、折壁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花鸟,其中所浸润的思想意气和美学风格,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
会馆曾在明清年间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鼎盛一时,聊城山陕会馆的存在是当地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随着封建经济的衰落,以独特的商贾理念成型的“会馆”模式逐渐衰落,古八大会馆中,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不仅供后人追思,也留下了灿烂而丰富的历史资料。
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迈入现代的聊城需要更多的美丽被感知,更多的故事被看见。最近,由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大众网联合举办的2019年“聊城新八景”征集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面向全社会征集“你心中的‘聊城新八景’”。
把你心中最能代表聊城美丽的景观用两张图和简短的推介词“安利”给大家,经过投票和评审,最终入选的景观可以获得1000-3000元的奖励!
在这世上,我们该铭记很多美丽,更该记录和捕捉身边的美丽。趁着风光大好,去聊城吧!登上光岳楼俯瞰,在铁塔前屏息,去曾经的烟雨繁华处,找寻前人的遗迹。一路走一路寻,在聊城浓浓的烟火气中,创造和记录属于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