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Company News
古代传统文化,服饰的基本形制,等级服制的流变
中国古代服饰在强烈的礼制束缚之下,又有历代儒学的维护,的确少有变化。但它又不可能完全不变,因为各个朝代的外部环境和社会风俗总是有所不同。《后汉书。曹褒传》最后的一段议论中说:夫三王不相袭礼,五帝不相沿乐,所以咸茎异调中都殊绝。况物运迁回,情数万化,制则不能随其流变,品度未足定其滋章,斯固世主所当损益者也。咸为咸池,黄帝之乐,茎为六茎,颛顼之乐。两者已为异调,在鲁邑的中都两者都不见了。何况时代迁移,制度又不能随其流变,因此君主对礼节必须有所繁省。其实,流变是一种顺应潮流之变,不可避免。“物运迁回,情数万化”就是引起流变的原因。物质条件、社会条件、民族交往的种种变化都可以作为迁回、万化的因素,只有原则是不可变的。
古代服饰
以不变应万变上述引文一方面认为三皇五帝礼乐不相沿袭,一方面又说“制则不能。 随其流变”,这中间存在一一个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也就是说,每当朝代更迭、世事变异,礼的节文可以有所损益,也可能时繁时简,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的制度是不可改变的。什么是制度呢?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不能相事,两贱不能相使,是天数也。执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荀子的话说明了礼义之制是为了分辨富贵与贫贱的差异,这是周文王按天意确定的制度,其严肃性和重要性就自不待言了。同时,孟子也说过,礼是有灵活性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
古代服饰
在这里,“权”是变通是意思。“男女授受不亲”是礼的原则,没有“嫂溺”,怎么能“援之以手”呢?这个道理对服饰制度来说也是相通的,所谓“明主而处国有制”,就包括了衣冠服饰的等级之差。所以,几乎所有的开国帝王都想做“明主”,登基后总是不忘建立舆服制度。如果说,服饰制度有可变通之处的话,那主要指朝代更迭时具体内容的增或减,或某个皇帝心血来潮地修订节文,或因民情风俗改变引起的变化,但等级服制是不可更改的精神内核。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源与流一一万古不变之“礼"我们在谈古代服饰流变的时候,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什么是源。因为没有源就无所谓流,没有流也就无所谓变。在这里,源不仅是指源泉,还指原则,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的“宗"。对中国古代服饰而言,“宗”就是礼。这种礼可以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形成的礼俗,往往表现在外部形式上,二是与礼的精神相符的意识形态,不但在外部有所体现,更重要的是积淀为一种价值观念。
古代服饰
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就是一种约定 俗成的礼俗,它包括上衣下裳、束发右衽、宽袖博袍等制度。之所以说它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俗,是因为这些形制是以中原民族的习惯为始,而后逐渐定型的。中原原始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当时没有哪-种地域文化可以统一天下。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这也是三皇五帝礼乐不相同的原因之一。 到先秦时期,中国还保留着许多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吴越地区的断发文身、西南民族发型用椎髻、衣服用左衽等。但是,中原汉民族较早地发展了农耕文化,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进步性也比较鲜明,形成了远远超出于周边民族的“高势能”文化。
汉民族服饰
在中原汉民族逐步融合各民族的过程中,附着于“高势能”文化的中原礼俗必然占有先机。因此,上衣下裳、 东发右衽、宽袖博袍等基本形制在商代定型以后,就为中原汉民族世代相传,成为万古不变之礼的一部分,完整地传承到明代灭亡。及至满清强迫汉人剃发易服,由于“十不从”的原因,在妇女服饰上仍然保持着这些基本样式。 这时候,男子下裳中的裙消失了,但保留在女装之中,久而久之,裙成了一种女子下装的专称,男子穿裙在中国反而成了男女不分的笑话。而右衽的习惯却扩展到周边民族,不但清代满人的袍服襟在右边,少数民族的各种交领或大襟衣,至迟在清代也都用右衽,“左衽之乡”在中国几乎找不到了。但是,随着西式服装向东方的浸润,我们又接受了西方“男左女右”的习俗,凡是西装, 男装右衽,女装左衽。特别是一些交领式的女装, 又回到“左衽之乡”的习惯上去了。总之,传统习俗发生真正的大变化,已是近代的事了。
妇女服饰
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礼之万古不变的坚定内质,就是以服饰分贵贱等差。在古人眼中,人分贵贱等差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不变的。而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最能体现这种等差的,就是人的“身之表”服饰。所以,服饰可以因时而变化、因事而变通,但贵贱、尊卑、上下、长幼的序列和差别则不能因流变而动摇。今人对于冕冠、品服的等级之差比较容易理解,但古代服饰尚有男服尊、女服卑,上衣尊、下裳卑,表尊而里卑之说。如《诗经》里说的“绿衣黄里”, 有人认为这是说明服装色彩的丰富,这种看法较肤浅。黄是正色,而绿是间色,从“五色”体系来看,正色高于间色,因此,衣表(面料)应是正色,衣里(辅料)应是问色。
汉族
衣服的色彩尽可变化,但表与里的差别却是重要的,“绿衣黄里”却恰恰反用,就像妾僭妻位,与礼不合了。 《诗经》此句正是要说明这个道理。同样的原因,女子的裙属贱。到晚清民初时,汉族妇女仍以裙为下装,其中一种“百褶裙”以褶多为贵,并在前后加两长方绣片,称之为“马面”。但无论这些刺绣多精美,仍然被看成是“亵物”。

其他新闻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472-7898777
公司名称www.aabbgg77.net
 公司地址山西 包头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17 www.aabbgg77.net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2-2017 www.aabbgg77.net 版权所有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472-7898777  公司地址山西 包头